当然不是反对宣布靖江我那个的死讯,要是反对这个,就有点私谊高于公义的意思了。他和靖江王的私谊放到国家利益跟前并不值得一提。
他反对的是盲目定位靖江王的死。
早先靖江王是反对草率出兵海龙岛的。
靖江王同样反对雾天据岛固守的,为此还与浙江水师的那个统领赵维发生了争执,这才导致赵维留在了岛上,靖江王的福建水师后撤到了海上。
要不是靖江王率军冲入浓雾接应赵维,整个浙江水师又将全军覆没一回,哪里赵维还能逃回性命回来胡说八道?
靖江王是皇帝亲自下旨过来征剿倭寇的,可他到了浙江什么时候有过实权了?胡宪滥权,赵维跋扈,兵败了就是他的责任,真是死都死不瞑目。
浙江抗倭大业要是还落到胡宪赵维这种人手里,一万年没戏。
他不仅这么说,还给金显写了信。
金显这个人刚直有刚直的好处。当初虽然袁恭摆了他一道,但是这么多年,他倒是也没给袁恭穿过小鞋。
而且他最恨的也就是阴谋论。
胡宪本来是他看好的干才,也认可他在浙江整军备战的能力。
可就一场仗打败了,就流露出这样的嘴脸来。
对于这样的人,当然是不能用了。
他在朝堂上不肯保胡宪,还直言斥责他胡说八道,虚言讳责。
他作为首辅这样表态了,次辅韩毅还有什么可说的?袁恭本来就是他的人,他立马推荐袁恭去浙江领兵,海陆兵马一起领。
袁恭果断拒绝了。
他是步将,没打过海战,他和儿子一起学游泳,还不如宝宝游的好。
对于海战一窍不通的人,承担不了这个大任。
他又不是为了这个位子弹劾的胡宪。
更不要说,他和靖江王的私谊,朝廷里的那些大佬都知道的。他要是去了浙江,恐怕靖江王这事翻过来也要被翻过去。
姜武大呼可惜。
袁恭的经历,其实就差独当一面打一场大战了。
要是为了靖江王的那条贱命,可真的是不值当。
韩毅却觉得袁恭当真是比十年前沉稳长进了,对兵危战险看得也清楚。因此转而推荐了山东琅琊卫都指挥使卫辉。
卫辉不过是个三品的武官。
除了擅长海战和带兵,并没有多少的依仗。
韩毅推荐他,就是顺应了袁恭的辞让,强调了带兵的能力。
金显和韩毅虽然也有矛盾,而且十分忌讳特务擅权,和军人干政,可现如今他是当真要打仗。圣京保卫战时候的经历也告诉他,打仗还得靠懂打仗的。
就好像胡宪这样的,真的不能错第二次了。
于是乎,卫辉就上了任,一个人总揽福建和浙江两支水师。
另外还调了袁恭北上,参赞军务。
偏生这个时候,广东也出了问题。
袁恭这些年和十三行的那些大佬打交道,也间接地接触了些黄毛蓝眼睛的夷人。就不要说袁恭心胸狭隘,而只能说除了几个传教的教士还算是好人外。
那些来大秦所谓“贸易”的西洋人就没几个好的。
那些人基本上是开着一条船在海上走,走到一个地方就上岸看看,看到岸上政通民和,武备强劲,他就摆开摊子做贸易。不管是坑蒙拐骗也好,撒泼耍赖贿赂头人官员也罢,还算是老实。
可要看到岸上武备松懈,没有个能和他们坚船利炮匹敌的对手的话,那对不起了。他们立马就登岸,杀人,放火,把原住民赶到荒野之地之后,占地筑城,将那个地方化为他们的据点,从此不管是士农工商还是贸易往来,无不被他们控制。
早年大秦的商船从南洋到西洋,都是随便走。
现如今再走西洋,没有郑圭撑腰,就没人敢了。
要不然,就给荷兰人交税,一船的丝绸,要交三千多金,简直生生划走了一半的利润,不交就连船带人一起沉入海地,货物全部没收。
和打劫并无二致。
早年大秦开海禁,因为防着倭寇,福建那边只留了泉州厦门两处,反倒是广东开了黄埔,厦门两个大港。
那些荷兰人和英吉利人内斗不成就结成一伙的,各自在广州寻找商机,起先滋事不断,可后来发现袁恭和新来的广州知府看着一个白脸一个红脸,可针对洋务都是个狠的。
他们闹了几次没有便宜,就消停了很多。
只这次浙江那边败的太惨。荷兰人和英吉利人都不大瞧得起倭寇那几条破船,也瞧不起倭寇的海盗水平。
他们琢磨着,小小的三岛倭奴都敢在大秦号称最严密的浙江海防动土,还差点歼灭了福建和浙江两支最强的水师,他们的铁甲船又有什么不行的?